首页 > 编程提升知识

大英房屋出租?遂宁一室一厅出租

19世纪的英国历史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历史

十八世纪末的美国革命标志着英国的第一帝国瓦解和新的日不落帝国的产生,英国的殖民发展目标向东方发展,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开发,印度的扩张一方面因七年战争而加大,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的*,东方也成为了新的货物输出重心。由此英国的殖民主义面向了全世界范围。

由于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在海上的成功,以及美国*后对于海洋权利的妥协,使得英国最终成为了长达200年的海上霸主。而正如以后的海权论所认为的’rules the w*es, rules the world.’帝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在国内,工业革命在无形而有序的进行着,工场的工业化使得英国的生产力大为提高,中产阶级和相应的文化相对快速的发展。新的工业化城市不断发展,但没有受到良好的管制,以至于产生了大量城市化的恶果,而这解决的方式也是在后来才不断的得出。政治方面,由于新旧贵族和商业资本主义的相互斗争,使得英国的***(没有实质的*)不断改革,在接连不断的相互对抗的法案中,双方势力产生了相应的均衡,而实质的结果需到威灵顿议会改革案改变贿选造成的不利。另一方面,由于福音派和克拉彭联盟的不断坚持,议会在1833年最终敲定废奴法案。

差不多简略说了下。

2.19世纪英国历史

十九世纪王位经过了四代。

疯王乔治三世(不属于那个世纪-1820)

不孝子摄政王乔治,身体好,不像孱弱的黑亲王爱德华*在床上(不属于那个世纪-1820)

还是这个不孝子乔治四世,爸爸*了登基(1820-1830)

‘水手’乔治四世,满口粗话(1830-1837)

乔治四世的好侄女,维多利亚,一辈子只和几个人打过交道的极力营造中产阶级道德规范的小女人,英军的炮火让全世界都能认识她和穿裙子的大胡子士兵。。(1837-不属于那个世纪)

贵族什么的。。去翻Coat of Arms的历史名录吧。。inherited peers和Knights of Orders在那个世纪合起来大概得有上千吧。

夏尔。。就是查理的法语发音。

解释完毕。

3.关于19世纪末英国的历史

这一时期正是英国历史上极富盛名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除贵族能够继承田产和房产外,人们通常没有自己的住房。

多数城镇中产阶级家庭以租期为三年、五年或七年的出租房屋作为安身之所。一套典型的中产阶级住房格局基本如下:通向一楼的正门入口处一般建有高出路面的几级台阶,拾阶而上进入一楼。

这里通常设有门廊、餐室和供男主人使用的房间,如书房或会客室。医生等职业男性习惯于在住所的第一层接待患者或客户。

门廊处有楼梯通向二楼。整套住宅最精美的房间就在这一层,来自街道或厨房的噪音不会影响这里。

客厅占据大部分二楼面积,有时它被拱门或折叠门分隔成两三个房间,用作乐室、画室或温室。当有客人造访时,仆人会首先请进客人,帮他们脱掉外套,再引领至通向客厅的楼梯,这时*人在楼梯顶端迎候客人。

三楼以上是家庭成员的卧室。主卧两侧分别设有男*人的更衣室,用于保存各自的服装和私人物品。

孩子们的餐室、活动室和卧室是分开的。七八岁以下的儿童一般与保姆住在一起,再大些就要与同性的同胞共处一室,直到成年才会有单独的卧室。

住房宽裕的家庭还设有教室,由家庭教师为孩子们上课。顶楼或阁楼用作储藏室和仆人的下处。

除通向二楼和三楼的前楼梯外,一般设有连接地下室和阁楼的后楼梯,这是仆人运送生活物品或出入下处的主要通道。中产阶级生活宽裕,家庭主妇追求时尚的家居风格自然也就无可厚非。

清雅的日式布局曾一度风靡,繁复的中东风格和简洁的古希腊风格也曾独领***,而影响最为持久的还是雕饰厚重的哥特式古典风格家具。在实际生活中,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状况如何?1881年出版的一本家居指南提供了标准的家庭布局模式:门廊铺设石质地板,上有产自东方的地毯,一个伞架,一两把高背椅。

餐室中,支架居中的圆形或椭圆形餐桌再配上几把皮椅会令每位就餐者感到惬意。客厅中间摆有一个质地厚重的圆桌,周围环绕着舒适的长椅,座椅,钢琴等。

客厅墙面通常贴上带图案的浅色墙纸,地板刷成深棕色,中间铺有印花图案的小地毯。卧室的布置相对简洁,主要有床、衣柜、梳妆台、盥洗盆、壁炉等。

19世纪中期以后,卧室通风逐渐受到重视,铜铁架床代替了传统的挂帘四脚床。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居住条件相比,工人家庭显然相形见绌。

工业革命时代早期,大片的工人居住区都是背对背的建筑模式,即每套住房的左右和背面都是另一户的墙壁,只有一扇朝前开的窗户。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

木桌木椅,墙上几只吊钩,一个小衣箱,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一些简单的厨具,这就是全部家当。中产阶级的住宅分出私人空间和家庭共享空间,而贫穷的工人家庭连一张全家人一起吃饭的餐桌都摆不下。

为了避免已近成年的兄妹或姐弟同床共枕,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空巢的老夫妇家借宿。农民的居住状况与城市工人相差无几。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的居住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的住房都单独排列,前后门俱全。

后门通向一个砖墙围起的小院,可以种些植物、晾晒衣服、堆放杂物。房间数量也有增加。

一楼通常是厨房和客厅,二楼则是父母与子女分开的卧室。到19世纪60年代,熟练的技工和工匠在婚前已有能力用积蓄购买必备的家具,并在婚后一二年内再添置部分二手日用商品。

这一时期工人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如下:一楼客厅是接待贵客和周日全家聚餐的重要场所,因而布置最为精心。除沙发、椅子、地毯、书籍外,有的家庭还会配上钢琴。

起居室兼为餐室和家庭活动室,中间摆放铺着油毯的木桌和几把长椅或凳子,壁炉旁边散放着几把舒适的座椅,一个厨柜用来盛放餐具和厨具。生活设施尽管今天仍有许多英国人住在19世纪建造的房子里,但最初的取暖、照明和烹饪方式已不复存在。

勿庸置疑,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生活设施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在富有之家,浴室和供暖设备都很少见。

室内光线昏暗,还经常发生火灾。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

维多利亚时代,殷实之家在每个房间都设有壁炉。有时人们用木头做燃料,这在农村尤其普遍,但设计壁炉的初衷是用于烧煤。

煤在燃烧时不会火星四溅,比较安全,而且燃烧缓慢,无需经常留意。除非有卧床病人,一般家庭很少使用卧室的壁炉,只有大富人家才能享受卧室壁炉取暖的奢侈生活。

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人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19世纪早期,尽管蜂蜡燃烧时间长,亮度大,但由于造价昂贵,绝大多数家庭还是用蜡烛照明。

在农村,日光和炉火的光亮都被利用起来。在反映这一时期日常生活的油画里,经常会有农妇坐在家门口纺纱、编织的场景,这并非单纯为画师摆造型,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19世纪40年代,比蜡烛安全且照明效果好的油灯逐渐进入百姓家庭。此后,修剪灯芯、清洗灯罩和定期添油成为一项新家务。

在燃料中鲸油价格不菲,煤油较为低廉。19。

4.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历史

十八世纪末的美国革命标志着英国的第一帝国瓦解和新的日不落帝国的产生,英国的殖民发展目标向东方发展,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开发,印度的扩张一方面因七年战争而加大,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的*,东方也成为了新的货物输出重心。

由此英国的殖民主义面向了全世界范围。由于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在海上的成功,以及美国*后对于海洋权利的妥协,使得英国最终成为了长达200年的海上霸主。

而正如以后的海权论所认为的’rules the w*es, rules the world.’帝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在国内,工业革命在无形而有序的进行着,工场的工业化使得英国的生产力大为提高,中产阶级和相应的文化相对快速的发展。

新的工业化城市不断发展,但没有受到良好的管制,以至于产生了大量城市化的恶果,而这解决的方式也是在后来才不断的得出。政治方面,由于新旧贵族和商业资本主义的相互斗争,使得英国的***(没有实质的*)不断改革,在接连不断的相互对抗的法案中,双方势力产生了相应的均衡,而实质的结果需到威灵顿议会改革案改变贿选造成的不利。

另一方面,由于福音派和克拉彭联盟的不断坚持,议会在1833年最终敲定废奴法案。差不多简略说了下。

5.19世纪英国历史

十九世纪王位经过了四代。

疯王乔治三世(不属于那个世纪-1820)不孝子摄政王乔治,身体好,不像孱弱的黑亲王爱德华*在床上(不属于那个世纪-1820)还是这个不孝子乔治四世,爸爸*了登基(1820-1830)’水手’乔治四世,满口粗话(1830-1837)乔治四世的好侄女,维多利亚,一辈子只和几个人打过交道的极力营造中产阶级道德规范的小女人,英军的炮火让全世界都能认识她和穿裙子的大胡子士兵。

(1837-不属于那个世纪)贵族什么的。

去翻Coat of Arms的历史名录吧。

inherited peers和Knights of Orders在那个世纪合起来大概得有上千吧。

夏尔。

就是查理的法语发音。

解释完毕。

6.19世纪末的英国史

一、贵族政治特权的失落

二、经济优势的失落

三、贵族成分的嬗变

在位国王为维多利亚*

1870年代英国“大萧条”1884年 12月 6日,《人民代表法》议

案获得通过。

1885年,《议席重新分配法》

得到两院批准而成为法律。1886年自由*统一派分裂出去。1888年,英国规定全国设立 62个行政郡、60多个“郡级市”。

1889年1月,索尔兹伯里首相拒绝了

俾斯麦邀请英国加入同盟国的要求。1890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文官制度。1896年,英国工商业的增长率、利润率和外资额都下降了。

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在70年代末发明了从廉价的含磷铁矿石中提炼钢

的方法。

1897年庆祝维多利亚*登基60周年的活

动中,英国*的165艘军舰(内含21艘重战列舰和54艘巡洋舰)接受了

*的检阅,各国军政宾客对此印象深刻。

7.关于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

从时间上讲,维多利亚文学时期恰好与维多利亚*1836年至1901年执政期相吻合,这一时段是英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段。

维多利亚执行初期,英国面临着飞速的经济发展及严重的社会问题。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后,**从腐朽没落的贵族手中移向新兴的中产阶级工业资本家,不久,大工业革命***迭起,各种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为*经济带来新生力量,如火车、蒸汽船、纺织机器、印刷机器等。

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向海外发展市场与剥削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全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

但在这繁荣与财富下掩盖的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为了谋生连妇女和儿童都要受雇到艰险肮脏的工厂矿山去卖苦力。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终于引发了1836至1848年著名的英国***运动。

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推出《人民***》,要求***保障*,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运动席卷了几乎所有城市。

这次运动尽管在1848年衰落下去,但却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在意识形态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坚定的宗教信仰,宗教大厦开始坍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与《人类的进化》(1871)都是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基。

诗人丁尼生在长诗《悼念》中就明确表述了自己对宗教与上帝的怀疑。另一方面,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任何事物都要经过实用的检验方可定其价值,由于物质进一步战胜精神。

《圣经》与《福音书》等宗教经典都被认为是过时的迷信,或干脆也要接受实用主义的检验。这些观念都使得资本家进一步残酷剥削劳动人民,不再有精神道德上的顾虑。

狄更斯、卡利尔、拉斯金及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都极力批驳实用拜金主义,尤其是它对文化道德的贬低及对人类情感的漠然。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

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的从各个角度,包括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也诞生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这个时期,小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

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人。这些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方面重新倡导18世纪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又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

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为不人道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他们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

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发起攻击的文学家哈代。维多利亚时代还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散文家,如托马斯·卡利尔(1795-1881)、托马斯·B·麦考和j(1800-1859)、马修·阿诺得(1822-lg88)、约翰·亨利·纽曼〈1801一」1890)、约翰·斯图亚特·米尔(1806一1873)、约翰·拉斯金〈1819一1900)以及托马斯·亨利·哈克斯雷(1825-1895)等。

其中许多人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道揭露抨击社会阴暗面,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创作了大量重要的历史*评述、宗教论文、散文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稿,同时他们将英国的散文与文学评论发展到一个新高点。

当时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有卡利尔的《法国革命》(1837)与《***主义》(1840),麦考利的《英国历史》(1849-1861)拉斯金的五卷《现代画家》(1843一1860)及哈克斯雷的部分演讲稿。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具有风格标新、表达立异的特点,尝试这种改革的诗人有罗伯特·布朗宁,他创造了一种诗体小说,即把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方式引用到诗歌中。

这使得诗体小说重点,从单纯对故事的叙述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转变,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带有心理分析的因素。其余诗人,如丁尼生、马修·阿诺得、爱德华·菲兹杰拉德(1809-1883)、但丁·G·罗塞提(1828-1882)及他的天才妹妹克利斯蒂娜(1830-1894)、杰拉德·M·霍普金斯(1844-1889)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思(1837-1909)都在诗歌改革方面大有尝试,为二十世纪的现代诗歌开辟了道路。

8.19世纪英国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子的

十九世纪是大英帝国由全盛转向衰败的时期。

那个时候,做为一个新兴大国的美国开始迅速崛起。而在欧洲,德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也使得整个欧洲呈“多极化”趋势。

而在亚洲,除了日本的强力崛起之外,英国在*的殖民利益也受到其他各列强们的挑战。到了十九世纪末,美国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与西方尤其是与英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而德国做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成为英国在欧洲地区的一个强力竞争者。同时,由于日本在亚洲的崛起,也对英国在亚洲尤其是在*的殖民利益产生威胁。

总而言之,这个时候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很微妙的时期。他们时经历了“日不落帝国”豪情,也由此而渐渐的走向衰落。

租界的影响

它属于*领土,但**却不能直接管辖。它拥有相对*的立法权、司法权、行*。这种特殊的格局,给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巨大的影响。

上海开埠以后,外国人源源而来。1843年开埠时,上海有登记在册的外国人26人,1865年有2757人,1900年有7396人,1910年为15012人,1942年增加到150931人。以1843年到1942年首尾一百年比较,平均每年增加1400人。1910年以前,在上海寄居的外国人主要是欧美侨民。以1910年为例,这年在上海居住的15012个外国人中,属于英、法、美、德、葡等欧美国籍的人为10518人,占三分之二以上。以后,日本人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二、生活方式

随着西方侨民的日益增多,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被带进了上海。

明末利玛窦、庞迪我等西方传教士来华,着*服饰,用*语言,行*礼节,其目的是为了传教的方便,尽量减少*人对西人西教的排拒。因此,那时西人来华,西教入华,西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则基本没有被带入。鸦片战争以后,情况与二百年前有很大不同,西人是带着战胜的威势、倚恃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来到*的,他们不愿意也没有必要改变自己衣着、语言、礼节以适应这块陌生土地上的习惯。他们努力按照自己母国的习惯生活着。

西方男子工作、会客常着西装、革履。这种服饰在今日早已为人们所习见,用不着具体描述其样式,但在上一世纪的上海,尤其在开埠初期,它与世人习见的长袍马褂全然不同,可算奇装异服。至于西方妇女,与当时*妇女差异更大。她们不但全不缠足,而且衣着华丽,公然出入社交场所。

饮食方面,西人努力保持原有的习惯,吃面包,吃牛肉,喝牛奶,喝咖啡。1855年,英商霍尔茨面包房开办,1858年,制造面包等食品的埃凡洋行开办。1881年,法租界就有三家面包店,所用面粉全从美国旧金山运来。此前,一家英国人已在上海开了一个奶牛场,有奶牛168头,每天可生产一千公升鲜奶。西人爱吃的各种蔬菜也被引进上海,诸如蕹菜、色拉菜、包心菜、芦笋等。时人记载:

北郊外,多西人菜圃。有一种不识其名、形如油菜而叶差巨,青翠可人,脆嫩异常。冬时以沸水漉之,入以醯酱,即可食,味颇甘美。海昌李君壬叔酷好之,曰:“此异方清品,非肉食者所能领略也”。蕹菜一种,亦来自异域,茎肥叶嫩,以肉缕拌食,别有风味。

冰块是西人生活必需品之一,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没有现代化的制冰设备,无奈,洋人只好在冬天将冰藏在冰窖里,留待热天时用。他们还从遥远的北方将冰运到上海,不过损耗很大。1851年夏天,因上年冬天储冰太少,洋人便在报纸上大叫“无法在整个夏天享受到这种有益健康的奢侈品”。一个冰窖的主人乘机哄抬冰价,对其所藏的冰块开出惊人的售价,大发其财。

啤酒是洋人酷爱的饮料。洋人先是从西方运来,后来便在上海设厂制造。光绪初年,上海埃凡洋行已开始制造啤酒,每年生产数千担。沪产啤酒远比从西方运来便宜。据载,1877年,从英国运来的啤酒,每斗银洋一元,而埃凡洋行所产,每斗仅银洋半元。当时*人不知啤酒用何物何法制成,以其未颇苦,称其为“苦酒”。有人专门写信到格致汇编社询问此事,说是“西人饮苦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为之,能否多饮?”

居住方面,西人在上海开埠初期所盖房屋,多属洋式平房。这种平房包括一个长走廊,以适应天气炎热时避暑需要。当然,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楼房。以后,洋人住宅日趋讲究,风格也多种多样。至五十年代,上海英租界“布满了华丽的房屋。这些建筑物各依其所有人的嗜好而设计。其形式有仿希腊的庙宇,有的是仿意大利的王宫”[9]。西式花园洋房也多了起来,这种洋房多为二层,楼上为主人卧室,楼下为客厅,另有花园、后院和附属建筑物,仆人多住在附属建筑物里。

愈到后来,上海西人的住房和其他房屋建筑愈趋于考究,其式样更是千姿百态,争奇斗妍。汇丰银行大厦是仿古希腊式的圆顶建筑,上海总会是典型的英国古典式建筑,跑马厅马勒住宅是北欧挪威式样,徐家汇天主堂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这些,使上海赢得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称。

外侨们把西方作息习惯带到了上海,上班、下班均按钟点,与*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颇不相同。特别是七日一休息,很使*人感到新奇。《申报》曾刊文专述此事:西洋诸国礼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之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吾见夫西人之为工及行商于*者,每届七日,则礼拜休息之期,一月则四行之。是日也,工停艺事,商不贸易,或携眷属以出游,或聚亲朋以寻乐,或驾轻车以冲突,或策骏马以驱驰,或集球场以博输赢,或赴戏馆以广闻见,或从田猎以逐取鸟兽为能,或设酒筵以聚会宾客为事。六日中之劳苦辛勤而此日则百般以遣兴,六日中之牢骚抑郁而此日惟一切消愁。游目骋怀,神怡心旷,闲莫闲于此日,逸莫逸于此日,乐莫乐于此日矣。

外侨把西方的娱乐方式带到了上海。室内活动有看戏、舞会、溜冰等。开埠之初,洋人颇为无剧场看戏苦恼。1850年,英租界出现一个业余剧团,在一个仓库房里演出,他们称之为“新剧院”,后来改称“帝国剧院”,条件极为简陋,连靠背椅也没有。第一次演出时间为这年的12月12日,演出剧目有《以钻攻钻》《梁上君子》,以后还演过《爱情、法律和*品》、《合法继承》、《楼梯下的高等生活》等。不久,又成立业余戏剧俱乐部即大英剧社。1856年第一次使用台前垂幕。五十年代后期,有一个魔术团和一支舰艇上的演出队到这简易的剧场演出过。1866年上海第一个现代剧场兰心戏院建成,地址在圆明园路,供大英剧社演出。1867年3月1日,大英剧社在这里首次公演。1871年,这个戏院被火焚毁。1874年1月27日,兰心戏院重新建成。这是一座颇为考究的戏院,楼座两层,戏台宽敞,设备精致。

跳舞是西人的一大爱好,但在开埠初期的上海,西人很少举行舞会。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外侨中男女比例悬殊。例如,1878年,法租界外侨中,15岁以上的男性为221人,女性仅42人。英租界男女比例通常是四比一或三比一。1850年11月,英租界举行第一次舞会。几年后,外侨*现一个跳舞教习,大概是为了适应越来越多人的跳舞要求,但男女比例问题仍是制约跳舞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864年,共济会会员举行第一次舞会,出席者的比例还是十比一。

溜冰是西人冬天的重要娱乐活动。起初,无专门溜冰场,西人乃因陋就简,在一大空房间内,反复以水泼地,使冰结盈尺,成为溜冰场。西人穿铁齿高屐,滑行其上。西人后来建造了室内溜冰场,则不需要沃水结冰了。

西人户外活动有赛马、打猎、划船等。1850年,西人即在南京路之北、河南路之西,购地约80亩,辟为公园,作为跑马场,是为上海第一个跑马场。同年举行第一次赛马,只进行了一天,有七个项目。1854年,西人在泥城浜之东,购地另辟一跑马场,是为第二跑马场,而将第一跑马场地以高价售出。1862年,他们又将第二跑马场地以高价售出,另购静安寺路以南、西藏路以西的一块地皮,辟为第三跑马场,上海人习称跑马厅。每年5月、11月,西人各进行一次赛马活动,每次一般持续三天。由此,看赛马成为上海及附近地区中外人士一大趣事。

打猎是西人十分喜爱的活动。长江下游沙洲之地,苇草丛生,野鸭、候鸟随处可见,江河湖海上水鸟自由飞翔,这些都是西人喜爱的猎物。英国人为了到长江和其他河湖里打猎,特别设计了一种华丽的小船。每届春秋假日,风和日丽,他们便三五结伴,携家带眷,泛舟于上海附近的江湖水面上,出没于茂盛的芦苇中,一边打猎,一边休息。《瀛壖杂志》记述:“每岁仲冬,西人出猎于外,逞其弋飞射走之豪,然多游于九峰、三泖间,扁舟往还,率以为常”。

划船是西人喜爱的另一项户外活动。每年夏秋之交,他们常择上海及其附近的空阔水面,举行划船比赛,时称“赛船会”。其舟皆为一叶小艇,或以帆,或以桨,以先至者为胜。上海西人举行的第一次赛船会是在1852年,参赛人主要是外国商船船员。1864年,上海赛船会成立。赛船初在黄浦江、苏州河里举行,继因上海航业发达,河道拥塞,乃改就昆山青阳港举行,英国人名之曰“恒利”。恒利Henli,本为英国著名的赛船之地。每年的赛船运动在上海成为一大盛会,届时,游人群集,竞相观看。报载1872年10月27日赛船时盛况:“中西观者如堵,拥挤异常,与观斗驰马时然”。

三、物质的输入

开埠以前的上海,居民的照明用品,在室内是油灯,所用之油主要为豆油或菜油,在室外,有钱人家行路用灯笼,内燃蜡烛。一般居民、客商行路则在黑暗中摸索。个别繁盛之处设有“天灯”,但所照范围极为有限,故入夜以后便漆黑一片。西人寓沪以后,始用火油灯。用火油灯照明,较之豆油灯,不但价廉,而且光亮,一盏火油灯可相当于四五盏豆油灯。所以,洋人使用于前,华人便继用于后。到七十年代中期,上海已有五、六家由广东人开设的商店,专门制造、*玻璃火油灯。到八十年代初,上海“城市店铺皆改蜡烛为火油灯,渐而乡镇大户、会计之房、读书之案,无不灿列玻璃之器,而火油之用遂滥”。租界辟设之初,西人燃点街灯的燃料也是火油,街灯远近疏密相间,“悉以六角玻璃为之,遥望之灿若明星”。

火油灯较之豆油灯,其优越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火油易于起火等原因,上海道台曾在八十年代发布告示,禁止县城居民使用。内称:火油最易引火,点用之时,稍不得法,立时火焰飞腾,扑灭不及,屋物顷刻成灰,邻居同为焦土,使用火油,“实属贪小失大,害己损人”,要求此后“不准再用火油点灯,亦不得将整箱火油收藏屋内,致有不测之险”,倘有不知自爱,定即从严惩办。这种因噎废食的禁令自然遭到人们的抵制。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上海照明设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煤气阶段。1864年3月,上海第一家煤气*“大英自来火房(Shanghai Gas Co., Ltd.)”开张,厂址初设汉口路,后迁新闸路。1865年10月8日,这家*制成煤气灯,在高易洋行及其他洋行内试用。12月18日,大英自来火房在南京路正式点亮第一盏煤气灯。以后,英美租界其他主要街道陆续装上煤气灯。到1866年底,上海私人煤气灯用表55只,公用灯与路灯煤气用表130只,装接路灯205盏。到1881年,英美租界内已有煤气路灯489盏,其中英租界351盏,美租界128盏,静安寺路10盏。

大英自来火房成立后,法租界公董局即与其谈判,要求其在法租界内装设煤气灯。大英自来火房表示火管不足,要等英租界装置完备后才能顾及法租界。鉴此,法租界公董决定自办煤气*。1865年1月16日,上海法商自来火行成立,厂址在八仙桥,1866年8月15日,法商自来火行试装煤气成功。到1867年3月,法租界公馆马路、科尔贝尔路、辣厄尔路、孟斗班路、洋泾浜沿岸马路一带均装上了煤气灯。“3月6日,煤气灯亮了,大家高兴地把过时的油灯搁在零星物品仓库里去了”。

煤气灯较之火油灯、豆油灯,不但光亮,而且便利,使用时只要拧转开关,点亮即可,而不用像火油灯那样要不断向灯盏内添油。租界普遍点上煤气灯,这给上海城市面貌带来很大变化。入夜以后,火树银花,光同白昼,上海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煤气灯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竟相使用。这为夜市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上海的夜景变得分外美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上海人评沪北即租界十景,其中之一就是“夜市燃灯”。

1882年,上海租界的照明设施又跨上一个新台阶,电灯开始问世。这年4月,上海电光*(Shanghai Electric Co.)创办,厂址初设南京路江西路口,次年迁至乍浦路。7月26日,该*在英美租界装成电灯(弧光灯)15盏,包括电光*门内外两盏,虹口招商局码头四盏,礼查旅馆附近四盏,公家花园内外三盏,美记钟表行门前一盏,福利洋行门前一盏。是晚7时,15盏电灯一齐放明,据说每盏电灯亮度“可抵烛炬二千条”。这是上海第一次亮起电灯,故人们对其赞叹不已。报载,是晚天气晴和,各电灯点亮后,“其光明竟可夺目。美记钟表行止点一盏,而内外各物历历可睹,无异白昼。福利洋行亦然。礼查客寓中弹子台向来每台须点自来火四盏,今点一电灯而各台无不照到。凡有电灯之处,自来火灯光皆为所夺,作干红色。故自大马路至虹口招商局码头,观者来往如织,人数之多,与日前法界观看灯景有过之无不及也”。随后,上海电光*在工部局支持下,逐渐将英美租界街道的煤气灯置换为电灯。1883年7月,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装置电气路灯35盏。到1884年,英美租界装置电灯的马路已扩展到广东路、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宁波路、北京路等,以后更愈推愈广。许多店铺、货栈、旅馆和私人住宅也竟相使用电灯。法租界公董局在1882年便同意上海电光*进入法租界营业。1897年6月1日,法租界公董局自营的电灯厂建成启用。除了光亮、方便的因素,成本下降也是电灯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初点之电灯,因用户少,成本高,故电费相当昂贵。80年代初,大灯每盏一礼拜收洋五元,一个月的灯费要二十多元,一般商店、家庭自然不敢问津。后来,租界从西方购入大型发电器,用户增多,电费才逐渐降了下来。1897年法租界电气处的电灯用电价格为白热灯用每度电收银1.6分,每盏16支光灯全年收银10两。

饮水方面。上海远山近海,居民用水一向取汲于黄浦江。城内河渠浅狭,居民皆乘涨潮时汲取。其时,黄浦江已“水质浑浊,本不宜于卫生”。城内河渠两岸堆积许多垃圾及其他不洁之物,民用*水亦倾入河中,水质很差,“每值潮汐涨而未满、退而未尽,担夫争水,水仅没胫,其色如墨,故饮之者非浸*而患湿,即薰蒸而成疾,流毒何可胜言!”除了居民自担用水,上海出现了一批专门以担水为生的担夫。光绪初年,城内就有四百多名担夫。每到担水时分,担夫、居民竟相担水,加之城内街弄狭窄,前挤后拥,左碰右撞,溢出之水,使得街弄泥泞不堪,尤其是郑家木桥、打钩桥北之珊记码头、老闸等取水要道,更是人挤路滑,“城门口及大街小巷,虽晴天暖日,而足下无异于大雨时行,甚至有年老病人被撞遭滑而一跌至毙”。

上海开埠以后,西人常苦于饮水之不洁而思以改良之。1860年,旗昌洋行在外滩开凿了第一口深水井,井深256英尺,供洋行内部使用。1872年,租界建成第一座小型水厂,时称“沙漏水行”,地址在松江路6号(今延安东路北侧)。1875年,洋商格罗姆(F.A.Groom)等在杨树浦建成一座供水*,即自来水厂,占地115亩,有沉淀池、过滤池、水泵、皮龙等设备,其业务为用木船载水分送到贮水池及向过往船舶供应过滤水,并用水车向用户家里送水,水价视路程远近而定,每千加仑从6先令6便士到13先令不等。当然,这种高价水一般居民是用不起的。此厂后被售于英商自来水*。

从1870年开始,英租界开始筹备兴建大型自来水工程。他们对黄浦江及上海附近的河湖进行了广泛的水质调查,对上海人用水量进行了估算,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方案。1880年,英商上海自来水有限*正式成立,英美租界自来水*的方案正式确定,取水地址选在杨树浦,故撤杨树浦水厂。1881年8月8日,该*开始在虹口铺设自来水管,次年2月铺完,随后在英租界主要道路铺设管道。为了保证连续供水,*在英租界中心地江西路香港路口,建造了高31.5米、容量为15万加仑的水塔。1882年4月26日,该*又在法租界铺设管道,向法租界供应自来水。1883年6月,工程全部完成。1902年,法租界自己创办了自来水厂。

交通工具。上海为江南水乡,传统交通工具水行则船,陆行则轿。当然,乘轿者主要是官绅及有钱阶层,一般平民只能以步当车,运货一靠船舶,二靠担挑肩扛。西人来沪以后,很快把他们在本国习惯乘坐的马车带入上海。据说上海是在租界开辟的第十个年头即1855年出现第一辆马车的,乘坐者是一个叫史密斯(J.G.Smith)的外国人,以后才逐渐增多。西人马车有双轮、四轮两种,有用一匹马拉的,也有用两匹马拉的。这种靠马拉、速度快、式样别致的马车,颇让上海居民耳目一新。

西人马车在上海出现不久,华人也仿其样式,制造乘坐。上海马车日多,工部局曾订立行车章程,一是马车一律靠左边行驶,二是华人马车不准超车,“凡马车之驰于道中,乘车者为西人,始可超前行之车而过之,若为华人,所乘固不能超西人之车,并不能超华人所乘之车,否则拘罚不*”。后面这条歧视华人的规定,遭到上海华人的强烈反对。民国以后,这条规定被迫取消。

马车不只是一些绅商的个人代步工具,而且有一些马车成为公共交通工具。1877年,西人制造成一种仿照火车车厢式样专为游客代步的马车,2月1日投入运行营,往来于吴淞铁路、小东恁等处。其路线是小东门外滩、新北门、三茅阁桥、吴淞铁路,凡四站,早上七点钟开始,每小时往返一次,票价有一角、七分半、五分、二分半四种。这种马车,颇类似于后来的公共汽车性质,名称当为“公共马车”才妥贴,但当时并不叫“公共马车”,而叫“铁路马车”。不知是因其以吴淞铁路为终点站而得名,还是因其具有火车那种载客功能而得名。

同治初年,一种载货搭客的独轮小车进入上海。这种车源于江北,故又名“江北车”,不是西洋舶来之物,但它一度是上海重要交通工具。

1868年11月21日,上海开始出现几辆自行车,俗称脚踏车。其样式与今日自行车有相似之处,但差别很大。当时有两种式样,一种是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发。另一种也是前后两轮,人用脚踩前轮旁的铁条脚镫,靠其惯性行走。以后种为多。

1874年,有个英国人购得数十辆“外国洋车”,在租界载客。此车以一人在前曳之而行,故名“腕车”或“人力车”。或谓此车本由日本人创制,故又名“东洋车”。此车开始时轮高身阔,可容二人,后经改制,车身改小,只能坐一人。

东洋车较之独轮小车,稳妥而行速,故人皆爱乘,并给它起了很好听的名字“顺利车”。报称,车行出租此车,每日每车可得租洋三四角以至半元,拉车夫每日可得脚力费千文左右。上海人见有利可图,竟相仿造,东洋车日多。1875年,公共租界已有车满为患之虞,工部局规定每年发放人力车照会不得超过500辆。许多车夫不懂得租界关于车辆靠左行驶的规定,拉着车子满街跑,致使租界交通相当拥挤。车夫因违章被送到会审公廨的,每天有十余人到数十人之多。

人力车进入上海以后,由人力车改制和靠人力推拉的其他载客运货车辆也相继出现。其一,日本式推车。此车于1883年5月12日开始出现于上海,由日本引进,其车夫头戴竹帽,身穿青布号衣,前绣中文字号,后绣西文字号,内着窄袖短衣,下穿小脚裤,足蹬草鞋。其二,三湾式车。此车类似于人力车,为钢丝胶皮轮,主要由寓沪日本人经营,据说车费较人力车为贵,故坐其车者多为洋人。其三,黄包车。此车系由人力车改进而成,起初木轮外裹以胶皮,后改为胶皮空心轮。因车身涂*,故俗称黄包车。胶皮轮较木轮更省力,行驶更稳,又不损坏路面,故逐步取代木轮车。其四,榻车。为人力货车,以其形似卧榻,故名。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运货可打一吨,且稳当安全,其形制类似于今日之平板车。其五,老虎车,亦为人力货车,车身狭长,行动灵活,颇适应在小巷中拉货。本世纪初,上海陆地运输工具主要为小车、榻车、老虎车。据1912年统计,上海有小车5790辆,榻车650辆,老虎车305辆。

1881年7月,上海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董局要求创办电车事业,获准,法租界遂开始筹备兴办电车。1898年3月24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合组一个电车设计委员会,由两租界分别派出董事、工程师组成。1908年2月,法商电车*开办的有轨电车正式建成通车。一条线路自城边小东门、小东门路、法租界外滩、公馆马路、坟山路、西江路、宝昌路,直至徐家汇路。另一条线路自外滩、洋泾浜、天主堂街,至公馆马路。电车两轨之间距离为一公尺,用电压为500-600伏,上挂电线,下通轨道。在市内,输电线在地下,在市外,输电线在空中。车内装灯、警铃等。车座分两等,票价因座位等级、距离远近而异。

此外,洒水车、垃圾车、洋水龙、大自鸣钟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都已传入上海。洒水车是在马车上架一方木柜,可储水数十担,柜后横一铁管,遍凿细孔,其管上通水柜,内设枢纽,用的时候拨动枢纽,水即从孔中喷出。驱车疾行,每车水可洒半里多路。垃圾车是在马车上架一大木柜,数名夫役随后,每日两次,将街道上垃圾装走。洋水龙是救火专用器具,用皮管数十丈,使管尾浸入水中,发动机器,能吸水从口喷出,势如骤雨洒空,滂沱四注,从而扑灭火焰。所用吸水装置,开头是用人力转动,后发展为机器带动。大自鸣钟最早出现在法租界公董局楼上,离地八九丈,高出楼顶,势若孤峰,四面各置钟盘,报时报刻。其他酒精灯、显微镜、烧杯、天平等科学实验用品,缝纫机、自来风扇、火柴、肥皂、洋伞、牙刷、牙粉等日常生活用品,也都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纷纷传入上海。

火车在上海开行始于1876年。还在1866年3月,英国驻华公使阿利国便以上海黄浦江地方,洋商起货不便,面商**衙门,要求在上海修筑一条铁路,结果遭到拒绝。六年后,1872年,英商怡和洋行瞒着上海道台,伪称开筑马路,购买虹口以北直达吴淞一带地皮,着手修筑铁路。路基工程于1874年12月动工,1876年基本竣工。同年6月30日,上海至江湾一段先行试车。7月3日,上海至江湾段正式通车。12月1日,上海至吴淞铁路全线通车。

英商在上海建造铁路,行驶火车,是侵犯*主权的行为。其一,即使按照不平等的《上海土地章程》,英商也无权在上海建造铁路。其二,吴淞铁路大部分地段,不在租界范围内,英商更无权染指。其三,铁路修建伊始,上海地方*就表示了坚决的反对态度。对于英商的侵权行为,上海道一再提出严正交涉。1876年8月3日,火车在江湾北首意外压*一名三十余岁的华人,这使*官府的态度变得更为强硬。经多次交涉,10月24日,双方达成协议十条,主要内容为:铁路由**买断;买款分三次付清;买断以后,火车归英商管理再行驶一年,时间自光绪二年九月十五日(1876年10月31日)至光绪三年九月十五日(1877年10月21日)。1877年10月,**如期收回这条铁路,旋即将其拆毁,火车与铁轨被运往*,以后又被运到北方,为修筑开平煤矿铁路之用。

大英县的消费水平怎么样

大英的房屋出租不贵,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也就5、600元钱一个月。从成都过去的话坐火车慢车最省钱,只需要大约二十元左右,大约要坐三个小时吧!我好久也没坐了。其实大英的物价在遂宁地区相比之下算比较贵的,一个月生活费就要看你吃什么了啊!

本文链接:http://www.ynbright-edu.com/html/879629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